“不是坐在辦公室里聽匯報,而是讓代表們沉到村里、社區里,跟群眾面對面,把基層治理從管事兒變成好好辦事兒,實實在在解決問題。”皋蘭縣人大常委會分管代表工作的副主任王立志如是說。
今年以來,皋蘭縣人大常委會探索人大代表嵌入“田字型”基層治理體系的具體路徑,采用“1234”工作法,將人大代表與人民群眾緊密連接,真正實現讓代表沉下去、融進去,推動基層治理從管理向善治不斷跨越。
織密“一張網”:
代表入網進格全覆蓋
“馮代表,我們家屬院3個單元常年沒有樓層燈,晚上走路太黑了。”家住皋蘭縣石洞鎮城北社區工業局家屬院的王阿姨最近習慣了直接找網格里的人大代表反映問題。人大代表馮秀延實地了解情況后與社區工作人員溝通協調,組織樓院居民共同出資為居民購買安裝了太陽能燈,解決了群眾的實際困難。
皋蘭縣目前共有47個代表工作站,縣人大按照離得近、懂行的原則,把2位省人大代表、16名市人大代表分到各鄉鎮,把174名縣人大代表分到4個社區和38個村,把505名鎮人大代表分到了小區樓棟、村民小組。每個代表都配了網格聯絡員,工作站墻上貼著代表的名字、電話,群眾在家門口就能找到人、說上話。
“這種做法就是將代表履職平臺與基層網格打通融合,架起代表群眾聯系的直通車,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和代表聯系得上,辦得了事。”皋蘭縣人大代工委主任魏建盛說。
搭建“雙平臺”:
代表聯系群眾全方位
為了使人大代表聯系群眾更加接地氣,皋蘭縣人大搭建線上和線下兩個平臺,加強與群眾的溝通聯系,為代表履職創造更好環境。
線下以代表家站室等履職平臺為基點,不斷豐富和拓展閉會期間活動,推動代表深度參與基層治理,指導代表家站認真制定年度工作計劃,深入開展述職評議、“選民接待日”“五個一”和亮身份、訪民情、解民憂等實踐活動,形成月月在網格、常常見代表的治理場景。線上主要依托“小蘭幫辦”“隴情E通”、12345便民熱線等平臺和網格微信群等渠道,為代表提供科學準確的民情信息,實現代表在線接訪。石洞鎮城南社區居民楊曉霞說:“現在手機點一點,問題就能掛到干部代表的心頭上,能今天解決的絕對不會拖到明天。”
聚集“三領域”:
代表擔當作為全過程
圍繞經濟發展、社會穩定、民生保障等工作,皋蘭縣人大常委會組織人大代表開展調查研究,通過網格更直接、更精準地傾聽群眾訴求,掌握經濟發展中的堵點、社會穩定的隱患、民生保障的短板,提出代表意見建議,切實提升代表參與全縣工作大局的深度和推動解決問題的實效。
什川鎮人大代表陶世偉在一次例行排查時發現,梨花路景觀帶里的植物存在死苗沒有及時更換補種的現象,隨即向鎮人大反映問題。鎮人大積極與鎮政府進行溝通,監督鎮政府通過實施“村村萬樹·綠美鄉村”行動,沿梨花路、環村路、街巷路以及村莊周邊空閑地栽植花卉苗木2000余株。之后,又組織人大代表、群眾代表對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情況開展調研,跟蹤回訪梨花路景觀改造情況,用人大力量切實扮靚農村生態底色,提升基層治理成效。
這一典型事例讓縣人大代表任梅花發出感慨,代表履職與網格治理的精準對接,實現了問題在一線發現、服務在一線落實、民心在一線凝聚。真正實現了網內履職、格中盡責、代解難題。
履行“四職責”:
代表入網履職全方位
人大代表進網格是將代表履職觸角延伸至社會治理最末端的有效路徑。在實踐過程中,皋蘭縣人大常委會聚焦宣傳政策法規、收集民情民意、解決民生問題、調解矛盾糾紛四大職責,切實推動全過程人民民主發展。
供電局家屬院位于三川口社區轄區內,在老舊小區改造的過程中,施工方設計的綠化帶占用了居民的健身區,為此,居民代表們來到社區人大代表工作站找到了代表顏巧珍求助。社區和代表們發揮自身優勢,組織業委會成員、居民代表同住建部門、施工方多次召開現場協調會,最終,結合居民實際需求,增加硬化面積、減少綠化區域,有效解決了居民活動和雨水引流需求,居民的煩心事變成了開心事。
履職過程中,人大代表與社區網格員建立了更加密切的聯系,圍繞群眾關心關注老舊小區改造、物業管理、集中供熱、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產業獎補等熱點問題和重點領域,他們一起實地走訪了解情況,邀請群眾代表參加“網格議事會”,集中收集接地氣的意見建議。同時,建立網格即時辦、社區(村社)協商辦、鄉鎮聯動辦、縣級重點辦的四級分級處理機制,精準匹配問題解決路徑。今年以來,人大代表在皋蘭縣十九屆人大四次會議上提出的7類51件意見建議,已辦結或基本辦結38件,占總數的74.5%。
基層治理的根須扎得越深,人民民主的果實就越豐碩。王立志表示,通過持續深化“1234”工作法,人民群眾對人大代表的認同感和基層治理的滿意度正不斷提升,更多民生清單變成了幸福賬單。(蘭州日報記者 安 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