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初垂,黃河水泛著粼粼波光,岸邊的風裹著秋意輕輕拂過。9月1日晚,鹽場堡碼頭的游船上迎來了一批特殊的客人,“小愿大愛·筑夢金城”文化助殘系列活動之“燈影河聲歌盛世”正式舉行,60余位殘障人士應邀到場感受了這條享譽全國的水上旅游航線——“夜游黃河”。一路上,他們在船頭不大的舞臺上深情高歌、盡展才藝,為家鄉(xiāng)、為祖國獻上了最誠摯的祝福。

小合唱《黃河之濱也很美》

豐富殘障人士精神文化生活
近年來,在蘭州市文化和旅游局的支持和指導下,蘭州市圖書館不斷加強文化助殘服務工作的常態(tài)化、制度化、特色化、實效化,組織開展了形式多樣、內(nèi)容豐富、殘障人士喜聞樂見的閱讀推廣活動,進一步豐富了殘障人士精神文化生活,滿足了殘障人士文化需求,顯著提升了殘障人士公共文化服務水平。
“小愿大愛·筑夢金城”文化助殘系列活動自2023年正式啟動,3年來始終秉承以“希望、夢想、關愛、圓夢”為核心價值,力求通過文化扶持與輔助策略賦能社會弱勢群體,助力其追求個人夢想與潛能的釋放。截至目前,已先后開展了數(shù)十場形式多樣、溫暖貼心的文化助殘活動,惠及數(shù)百位殘障讀者,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
本次活動由蘭州市文化和旅游局、甘肅省助殘志愿者協(xié)會、蘭州市殘疾人聯(lián)合會主辦,蘭州市圖書館、蘭州文旅集團、蘭州水運集團有限公司承辦,進一步豐富殘障讀者精神文化生活,全面展示殘障群體的風采,讓殘障讀者沉浸式體驗城市發(fā)展與歷史傳承的雙重溫度,營造“平等、參與、共享”新風尚,推動文化助殘深入人心。
蘭州市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成員、副局長何威表示:“這一次,我們以黃河為載體,以文藝表演為紐帶,串聯(lián)起歷史的厚重與當下的溫暖,鋪展了時空與夢想的對話,共賞燈影河聲中的黃河之濱盛世之景。期待通過今天的活動,讓扶殘助殘的風尚浸潤更多人的內(nèi)心,共同為美麗蘭州建設、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增添溫暖底色。”
一場“平等、參與、共享”的溫暖對話
晚上7點半活動正式開啟,游船上觀眾坐得滿滿當當。吹著涼爽的河風,60余位殘障讀者在志愿者的悉心照料下,沿著黃河風情線開啟了這場特別的夜游,用歌聲、演奏與朗誦,在黃河的濤聲里點亮了一場關于“平等、參與、共享”的溫暖對話。
舞臺中央的背景板上,“燈影河聲歌盛世”七個大字被黃河夜景襯得格外醒目。主持人剛報出第一個節(jié)目,臺下就響起熱烈的掌聲——七里河博愛藝術團帶來了小合唱《黃河之濱也很美》。表演者中有的戴著助聽器,有的拄著雙拐,臉上都洋溢著自信的笑容。燈光照在她們的發(fā)梢上仿佛鍍了一層暖金色,連拐杖的金屬扶手都閃著跳躍的光斑。
“不光有黃土高坡黃土高坡,還有花兒唱你我……”表演者們的嗓音帶著一股扎根土地的力量,整首歌里她們的眼神始終望向遠方,眼中映出的是黃河之濱的燈火闌珊。
“我在這兒生活了40年,閉著眼都能數(shù)出中山橋上有多少盞燈。”演出結束后,一位表演者搓了搓手說,“以前總覺得自己是需要幫助的人,今天能站在這兒放聲歌唱讓我激動不已,這趟旅程必然給我留下難忘的記憶。”
緊接著,舞臺上的精彩節(jié)目一個接一個。視障讀者吳曉燕帶來了女聲獨唱《祖國,我為你干杯》,她的聲音清亮得像山澗泉水,唱到“雙手舉杯”時,她微微揚起下巴的動作,讓前排觀眾忍不住跟著輕聲跟唱;杜當愚表演的是配樂詩朗誦《紅鐵》,他抑揚頓挫的語調(diào)配上揮舞有力的手勢,把“淬火的意志”演繹得淋漓盡致;潘中華的笛子獨奏《查爾達斯舞曲》表演得清亮、流暢,指法靈活得讓人驚嘆。一位志愿者悄悄地說:“這首曲子他練了足足3年。”
“母親牽著我們的手,走了很久很久的路,然后她放心地把我們交給了這個復雜的世界。母親知道,未來的日子里,我們還會遇見很多在生命中為我們掌燈的人……”演出中最催淚的莫過于岳文霞、杜當愚帶來的配樂詩朗誦《掌燈的人》。
他倆站在話筒前將手貼在胸口,指尖微微發(fā)顫,聲音卻十分堅定,臺下的觀眾聽著聽著有人便忍不住抹起了眼淚。一時間,所有人的影子都在游船上交疊成一片躍動的光斑,照亮著每個人濕潤的眼睛。
實現(xiàn)心靈的雙向照亮
一路上,輪椅碾過木棧道的“咯吱”聲,盲杖輕點地面的“篤篤”聲,與岸邊散步市民的談笑聲交織在一起,成了最自然的序曲。
“以前總覺得夜游是別人的事,我們正常出個門都不方便,更不敢想坐游船的事。”潘中華是位視障人士,他摸著欄桿笑著說:“今天志愿者推著我上了船,一路上還講解了沿途的風景,我已經(jīng)在腦海里想象出路燈照著河面像撒了碎金子的美麗景色,讓我閉著眼都能感受到風里的花香。”
一位肢體殘障人士每到一處,都要舉著手機拍照錄像,他說:“我想錄下黃河的水聲和沿岸的萬家燈火,畢竟像這樣能自由欣賞外面世界的機會并不多。”
這場夜游沒有預設時間,游船一路上慢慢悠悠、走走停停。伴著動人的歌聲和誦讀聲,有的人依靠著欄桿吹吹風,有的人則始終關注著舞臺上的表演,還有的人時不時為自己留下最美的身影。
當游船走到“黃河第一橋”中山橋下時不得不駐留了幾分鐘,因為精彩的演出瞬間吸引了橋上人流如織的觀光游客。人們停下了腳步,從橋上凝神注視著這艘滿載著歡樂的游船,有人揮舞雙手,有人報以熱烈的掌聲,與船上的歌聲交相呼應。
這一刻,船上的人們也仰起了頭,目光投向了那些攢動的人影,嘴角忍不住揚起了開心的微笑。視障讀者們雖看不見橋上的身影,卻聽得見掌聲如潮水涌來,他們的手指開始輕輕摩挲著桌面,仿佛觸到了那些未曾謀面的人們。
觀眾席里,不僅坐著殘障朋友的家人、志愿者,還有一些專程趕來的普通市民。當晚舞臺上,那些或激昂、或溫柔的聲音,也早已與黃河的風融在一起,成為了他們心底最溫暖的風景。
“這是一場無需言語的對話,橋上是匆匆路過的日常,船上是用心綻放的生命。”蘭州市圖書館館長王紅芳由衷地說:“這些掌聲穿越了距離將欣賞升華為共賞,讓人們更加真切地認識到殘障群體并不是被同情的對象。在當今溫暖的社會大家庭里,他們也可以與所有人一樣成為追光者。當然,這也是對我們文化助殘活動最大的褒獎,因為助殘的意義也是心靈的雙向照亮。”(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首席記者 李 超)